文章内高清大图较多,请等待加载

不可否认ai发展至今已然渗透进诸多行业之中,不论是个人娱乐,还是完成设计前期概念,都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案例,这对可视化领域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。

但ai的弊病也依旧存在,比较显著的就是可控性的不足,虽然使用controlnet、lora等技术可以对最终出图结果拥有一定的控制性。但对于建筑可视化领域依然存在一个比较显著的缺陷:

建筑可视化往往有非常明确的方案,controlnet的控制性依旧不足

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在建筑可视化方面使用ai完成项目,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传统建筑可视化流程的高可控性与ai的低成本形成混合式工作流

众所周知,传统的建筑可视化流程中,想要做出精细的细节、丰富的层次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的,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称为边际效益,即——将作品做到80分并不难,但想要完成后面的20分所需投入的精力往往会比完成前面的80分更多。

但是运用传统流程+ai的方式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这种边际效益。

案例:

如上图,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3dmax + corona的效果图文件,它拥有非常高的可控性,我们可以非常精细准确地调控每一处细节,但是对部分内容的调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,例如:混凝土的污垢、缺损、地面的青苔、植被的自然观感。如果以建模+材质的方式去完成,不仅耗时,对电脑性能也是巨大的考验。

下图为渲染出图效果:

而自然观感方面的表现恰恰是ai所擅长的,下面是重绘的结果:

可以看到,Ai非常容易地就拥有比传统流程更多的细节、质感。但同时,它也对我们建筑的表现造成了极大的破环。而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结合二者的优势了。

传统流程中我们时常会用到id图,而id图对ai后的图同样也是适用的。如下图,这就是我们在渲染时一般会一并导出的物体id通道。

由于是ai重绘的效果,所以id图和重绘后的图也是几乎能匹配上的,我们只需要在ps中对建筑部分使用渲染图,对自然植被、道路、配景等不需要那么准确的部分使用ai,那么就可以实现在保持原有建筑不变的同时,用低成本实现更优秀的画面效果。

rendering rendering+ai
rendering rendering+ai
rendering rendering+ai

不难感受到,这种流程不仅大大降低了我们在建筑可视化工作中对于前期建模、材质的要求,也仅仅在原有的工作流程中添加了一步ai重绘的步骤。至于ps,这本就是我们建筑可视化工作中的一环。

我们放大看一下细节部分。

点击图像展开大图
点击图像展开大图
点击图像展开大图

可以注意到,最终的画面不仅在大面积的草地上拥有更优秀的表现力,同时沥青路面的磨损、水泥的斑驳、地面的碎石、墙角的青苔等大量细节都为我们的图面实现了加分。

当然从结果图中看,各位也不难注意到,ai所擅长的领域是植被、自然的质感等方面,因此在使用ai的时候也需要注意ai的适用范围。

下面展示一个纯自然植被ai方面的对比:

rendering rendering+ai

点击图像展开大图

原图是使用D5渲染器完成的效果,使用ai重绘完成后并略作ps即可达到传统工作流中难以企及的效果。

其实也不难想象,如果我们使用建模、调材质的方式想到达到右图的效果,仅仅是在多边形数量上就需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者,且不说设计师是否有精力、能力制作如此高精度的模型,恐怕电脑已经率先扛不住了。

私以为,如此的工作流程几乎没有带来任何缺点的同时,解决了建筑表现工作中存在的边际效应问题

希望我的分享能为各位提供一些帮助与思路。

Categories:

Tags:

Comments are closed